多学习涨姿势 回顾处理器的发展历史
- +1 你赞过了
大家都知道游戏主机一直使用的是RISC架构的CPU(除Xbox),比如N64、DC、PS1/2使用的MIPS架构,NGC、Wii、XBOX360、PS3使用的PowerPC架构都属于RISC。为什么不使用X86架构CPU呢(唯一的CISC架构系列,主要指Intel/AMD的生产的绝大部分CPU)?主要有两方面,一是RISC架构CPU的高性能高效率低功耗,一是无需要考虑旧软件和程序的向下兼容,这也是为什么除PC以外的设备几乎都不会使用x86的原因。
当然,RISC相对于X86的高性能可能已经成为历史,我们不妨回顾一下。
处理器在发展中曾经出现两种优化方向,首先是CISC,这种架构好处是它可以实现很复杂的指令,把一些原来由软件实现的、常用的功能改用硬件的指令系统实现,以此来提高计算机的执行速度。但也有一些问题:比如设计复杂,实现同样的性能需要的集成度更高;由于每个指令执行时间不一样长,处理器内部各个部分很难流水作业,处理器会出现不必要的等待;各种指令的使用率相差悬殊;高集成度带来的高功耗等。于是在80年代初,计算机科学界提出了RISC设计思想,即保留很少的常用指令并将复杂的指令用多个简单指令代替,保证每条指令执行时间相同,处理器内各部分可以很好地流水作业,速度比同时期的CISC处理器快得多。这成为了处理器发展的一次**,也使得处理器的设计得到大幅简化。甚至在21世纪之前,业界都普遍认为RISC才是处理器发展的主流方向,CISC也就在PC上用一用可以了。当年IBM也看不上CISC这种货色,认为PC用不着自家的高性能RISC处理器,也看不上个人电脑市场,直接把PC处理器市场扔给了Intel/AMD,结果Intel和微软这对搭充分开发了PC市场,并凭借PC市场的利润迅速崛起。这也被认为是IBM百年历史上最失败的商业策略。
早期RISC和CISC性能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,不说工作站、大型机和电信服务器之流,就从游戏机上我们也可以感受到。比如PS的R3000A频率为33Mhz,内存2MB,你能想象在这样一台PC上如何运行《生化危机2》吗?甚至是PS2时代300Mhz的EE加32MB的内存,你能指望在pentium-300的PC上玩《战神2》吗?当然这种频率和硬件配置的对比毫无意义甚至显得可笑,只不过是从游戏玩家的角度举个例子,说明RISC不需要很高的制造工艺与集成度就可以达到很高的性能。这也恰恰反应了x86发展的与众不同。
最新资讯
热门视频